闲聊| 魔都幼升小,你焦虑吗?
因为心妞要在魔都念小学,心妈也跟着体会了一下魔都幼升小的气氛。
啥感受呢?反正心妈过两天就要被某位备战幼升小的小朋友们吓到,看看自家小朋友,感觉除了英文,心妞已经被其他小朋友秒成了“渣渣”,这简直是逼我带心妞回北京读家门口对口公立小学的节奏呀。
其实,鉴于魔都幼升小跟户籍和房产有关的各种政策规定,心妞作为一个京籍在沪念书的小朋友,公办小学和不少热门民办小学心妞并没有报名资格。呃,准确地说应该是,即使有报名资格,以心妞的水平,笔试也是妥妥地被刷下来的结局。毕竟,心妞那点可怜的中文识字量,连考试题目也是读不懂的呀(捂脸中)。
好吧,庆幸的是,心妞现在就读的学校可以直升一年级,所以我们算是早早地放弃了魔都这场无比焦虑的幼升小战争,让小妞愉快地度过了备战幼升小这一年(其实就是应试机构一个没报,幼升小衔接啥课也没上,愉快地玩耍了一学期,哈哈)。
大家感受一下我们俩的对话。
我:小朋友,你都到新学校一学期了,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啊?
娃:玩啊。
我:除了玩呢?
娃:除了玩,就是放假啊。
我:那你还记得学校学过什么吗?
娃:我什么都不记得。
每天接娃放学,我都照例问问娃在学校干什么了,小朋友除了回答“玩啊”,或者“我忘记了”,心妈几乎就没听过其他答案。玩得这么忘我,心妈除了给满分还能怎样?
不过,心妈倒确实是关注了一些魔都幼升小的公众号,看到不少面试真题,见识了不少牛娃,那绝对是被震撼啊。
前段时间我给心妞试做了几个魔都幼升小真题,除了英文,其他题目心妞几乎都不会。认字太少,语文的题目不会读。数字找规律的题目心妞居然跟我说这个数字规律就是钢琴音符的step和skip。我晕死,完全不搭边。有三个数字规律题,心妈也想了一会才知道答案。至于那种复杂的等量代换题目,心妞当然更不会。
当时心妈直接无语,想想光陪娃在家玩玩游戏,没有给心妞报幼升小衔接班,鸡血机构更是一个没报,小朋友不会拼音,不会解题套路,不会真是我们耽误了娃,让娃输在了起跑线吧?
虽然心妈确实搞不懂,幼升小的题目怎么这么难,一个大班小朋友要提前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也太多了?但是呢,确实有很多大班小朋友中文识字量轻松超过1500,数学100以内加减法甚至乘除法都会了,英文没落下,各种兴趣特长也没耽搁,样样拿得出手。心妞身边就有个小伙伴,英文棒棒的不说,中文识字量也超过2500字。
必须得说,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思路和路径选择,旁人无法置评。甭管这些小朋友是不是有个鸡血妈妈,但是家长高效的执行力,还能让小朋友配合完成整个幼升小备战,心妈内心也是大写地服字。
昨天很多家长群里被疯转的《通过上实网筛的5份简历原文,看别人的家长如何“夸”孩子》,心妈大概浏览了一下,虽然有的描述确实夸张了一点,比如“3岁就自学蛙泳”,但简历中几位小朋友极强的中文、英文、数理逻辑、运动与艺术特长方面的表现还是蛮吓人的,果然是“别人家的小朋友”呢。
心妈随便截图其中一段其中一个小朋友的简历大家感受一下哈。
看完有没有一种再看自己的娃,彻底被秒成“渣渣”的感觉?要说家长完全不焦虑怎么可能呢?毕竟,这些小朋友都是要一起幼升小,小升初,以后还要同年考大学的。
嗯,心灵鸡汤是时候来一点了,哈哈。
知识学得晚一点,认字认得少一点,加减法会的晚一点,最晚三年级,小朋友怎么也都会了,小朋友之间的差距也就没那么大了。记得当年心妞上小班的时候我和一个妈妈请教英文启蒙的问题,当时她的儿子在一所双语学校上三年级。
我记得她当时跟我说,她儿子英文零基础读小学,确实前两年小朋友和家长要辛苦一点追赶,但是到了三年级,班里的孩子几乎就没太大差距了。
所以,父母担心的,就幼儿园阶段启蒙一下,小学会轻松一点。父母心大的,想让小朋友幼儿园多玩耍的,最多也就辛苦小学前两年,孩子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,不用太担心。
当然啦,咱也得接受小学前两年辛苦一点对吧,毕竟幼儿园你家小朋友在玩的时候,其他小朋友在学习呢。
我和心爸也坚持认为,小朋友提前学了多少知识,将来是不是能考进名校,跟孩子未来是不是幸福没有直接相关性。我们应该还是要做那种麦田守望者型父母,孩子任何时候一回头,我们都可以为孩子托底。
之前推荐给大家《教养的迷思》这本书里,作者朱迪斯·哈里斯也用众多的证据证明,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,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。
当然,不是说父母对孩子没有影响,但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基因。基因的影响是先天的,我们无法改变。除了先天基因,后天的经验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,但是后天的经验中,父母能起到的影响只是一小部分。
这样一想,是不是觉得焦虑感立马减轻了很多?起码不要把我们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想得那么大了哈。
毕竟,教育不是计划经济,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不是我们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,就能得到一个我们期望样子的孩子。就像心妈之前写的,在多年的养育过程中,如何克制自己不要去做直升机型父母和溺爱型父母,守着孩子,帮助和鼓励孩子去寻找自我,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,做麦田守望者型的父母才是更难的。
这个目标并不容易,大家共勉,一起努力吧。
嗯,我们的小目标,认真陪孩子长大!